随着《哪吒2》即将突破60亿之际,我却被这个反派圈粉了。

我相信很多影迷应该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申公豹从一个坏人变成了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

他的口碑"逆风翻盘"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现实?

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申公豹的奋斗史

申公豹是 "全村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这在妖族中可是个大新闻。

申公豹成了全村的骄傲,背负着众多期望,自此踏上了修仙的征途。

拜入元始天尊门下,相当于考上了修仙界的 "985"。

为了这个梦想,申公豹可是拼了老命啊!

日夜苦修,忍受孤独,吃尽苦头。

一个妖族出身的小伙子,在仙界打拼,那得多不容易啊!

但作为妖族出身的他,相当于 "三本" 毕业生。

和那些 "仙二代" 有着天壤之别的起点。

进入职场后,他满怀雄心壮志,立志要成为像元始天尊那样的大神。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千年修行换来的就是个天庭临时工。

理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职场菜鸟的血泪史:天庭实习生申公豹,现实的残酷一击

在天庭这个职场,因为妖族出身,处处受歧视,努力工作总被忽视,连老板元始天尊都不带正眼瞧他的。

职场现实的残酷在于,同僚们懒散成性,而他却始终勤奋如一。

面对歧视,申公豹展现了惊人的坚韧,始终不懈地自我提升。

然而,体制内的困境却让他的努力显得无比渺小。

想必很多人应该都有这种经历,被同事排挤,被上司无视,那种滋味,想想就觉得心酸。

好不容易熬到头了,却因为他是妖族出身。

一句“妖族出身不配成仙”。

他的“转正”机会就被老板元始天尊无情的剥夺。

赏给了又懒又不靠谱的太乙真人。

为了早日转正。

他不得不进行一些卑微的暗地行为。

然而,临时工的宿命,注定让他背负无数黑锅

命运的无情嘲弄:申公豹 vs 哪吒

哪吒的人生可谓是开挂的 "官二代" 路线。

显赫的家庭背,龙王三太子是他兄弟,师父是体制内的正派神仙,师祖更是仙界顶级大佬,妥妥的根正苗红。

要资源有资源,要人脉有人脉,所以哪吒犯错后总有人为他擦屁股

反观申公豹,他的步步维艰令人唏嘘。

妖族背景让他如同 "三本毕业",在天庭地位低下,百年临时工的身份,让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处处矮人一头。

哪吒的 "逆天改命" 有强大的后台支持。

而申公豹的奋斗却是真正靠自己打拼。

他只能靠自己的爪子扒开一条上升的通道。

这种努力与机遇的残酷对比,让人不禁为申公豹感到心酸。

为求认可的妥协与代价

在仙界,"仙二代" 垄断资源是常态。

为了生存,申公豹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为无量仙翁做违心之事,成为他的 "黑手套"。

职场中的利益妥协,让他在追求认可的过程中不断迷失自我。

申公豹的经历,不就是我们很多人的写照吗?

在公司经过五百年的 "内卷"

师兄已经换了三茬

申公豹却还是一个临时工。

这不就是现实中的我们吗?

没背景,没资源,好不容易做出点成绩了,以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但是...

升职机会?对不起,被关系户截胡了。

转正机会?抱歉,你还不够格。

逆境中的真男人

面对家庭悲剧,申公豹克制了仇恨,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理智和勇气。

在危机时刻,他的担当与勇气令人动容。

无私地保护哪吒父母,以一己之力,对抗三大龙王

悍然赴死之时,展现出真正的勇气与担当

这一刻的申公豹,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啊!

天庭的黑暗面

天庭里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后却全是暗箱操作

龙族为天庭镇压海底炼狱千年,最终换来的却只是给领导背黑锅

申公豹将自己舍不得吃的仙丹留给弟弟

可他却不知道,这仙丹在元始天尊哪里多得是。

而且这玩意竟是炼化妖族血肉而成。

六年前,申公豹就无奈地吐槽过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没想到这句话却一语成谶。

因为无论他多么努力,做了多少好事,可在别人眼中他的形象根本没有改变,仍是个坏人。

即便他的人生已经如此糟糕

可难能可贵的是,不管经历了多少苦难,遭受了多少白眼,申公豹始终放弃心中的光明。

他用行动诠释了

“真正的强者从不困于他人眼光,而是把偏见当作淬炼道心的熔炉。”

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管收到了多大的委屈和歧视,他始终没改变坚守的道义。

这样的坚持和勇气,才是最让人敬佩的。

其实,申公豹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

《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

《狂飙》里的高启强

这些所谓的反派,他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难道就没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吗?

说到底,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申公豹。

我们都在努力追求梦想,都在现实中挣扎。

但重要的是,不要放弃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

就算生活把你摁在地上摩擦,你也得像申公豹一样,咬着牙站起来,继续怼天怼地怼空气!

人生嘛,不就是一场修仙大戏吗?

今天你是菜鸟,明天没准就成大佬了!

只要咱们心里那把火还在烧,就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虽然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体制,但至少我们可以像申公豹一样,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和尊严。

加油,打工人!

2月6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过《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随后,《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还在一路狂飙,截至2月7日上午9时许,据灯塔专业版,其票房已达到63亿(含预售)。

据央视新闻援引网络平台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内地票房(含预售)已超过《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北美票房,进入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前二。

而猫眼专业版给出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最新票房预测已经超108.5亿。

2019年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满意度87.5分、票房50.3亿书写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哪吒之魔童闹海》实现全方位的升级和突破,单片满意度87.3分为近两年春节档首位,同时也是历史调查以来第一次由动画影片夺得春节档满意度冠军。与去年同期满意度头部影片分差微小不同,《哪吒之魔童闹海》满意度在档期内断层领先,较第二名高出2.3分。

业内:上映预计会延长到6个月

据重庆广电第1眼,由于《哪吒2》实在太火爆,业内人士表示,其上映预kgs.dkhaxp.cn计会延长到6个月甚至更久,“一般电影播放时间不到2个月”。

另据羊城晚报,业内人士分析,电影票dtv.dgwvtg.cn房的分账模式复杂,但核心公式为:总票房扣除5%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和3.3%的特别营业税这两项不可分账票房后。剩余的91.7%由院线(约50%-57%)与片方(约35%-40%)分账。以《哪吒2》预测100亿票房计算,片方可分账约40亿元(按40%左右比例),远超5亿元的制作成本,净利润或达35亿以上。

光线传媒股价创近4年新高,市值暴涨116亿元

《哪吒2》的出品方光线传媒在影片上映后收益显著。据光线传媒公告,截至2025年2月4日24时,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7天,累计票房收入约为48.4亿元,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zxy.dgoexr.cn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的50%。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9.5亿元至10.1亿元。

光线传媒还称,目前,该影片正在热映中,最终票房收入以各电影院线正式确认的结算单为准;同时,该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权销售收入及海外地区的发行收入等尚未结算。该影片的票adb.dgkole.cn房收入等营业收入与公司实际可确认的营业收入(包括但不限于影片于院线、影院上映后按确认的票房收入及相应的分账方法所计算的收入及其他收入)可能会存在差异。

2月4日,光线传媒曾发布公告称,截至2025年2月4日24时,该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7天,累计票房收入(含服务费)约为人民币48.40亿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rqk.dclvro.cn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的50%。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人民币9.50亿元至人民币10.10亿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光线传媒的股价也开启了暴涨行情,继2月5日20cm涨停后,2月6日再涨18%,2天内涨幅超过40%,市值暴涨116亿元,总市值直逼400亿元。

据华人影业消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即将于2月13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正式上映,于2月14日在美国、加拿大正式上映。此外,据光线影业消息,该电影还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南非、巴基斯坦、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

《哪吒2》即将在海外上映。图/华人影业

消息一出,不少在海外的中国影迷表示支持。定居在美国纽约的王先生购买了2张2月14日的电影票,决定和朋友一起去看。

其称,电影刚开票时,自己并不着急买票。直到2月2日,他到购票平台上查看,发现所选电影院当天的4个场次中,除了观影体验不太好的前三排位置,几乎没有剩余座位。他赶紧抢票,但已经没有两个连续座位,只能和朋友分开观影。

根据王先生提供的售票情况截图,该电影院中,2月14日至16日,《哪吒2》多个场次电影票大部分已售出,甚至有部分观众选择前三排的观影位置,“那得一直抬着头看”。

《哪吒2》售票情况截图。图/受访者供图

王先生表示,他曾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些电影里的高光时刻,希望能进入电影院切身感受,最期待的是“申公豹挥鞭子”的画面。

同样在美国纽约工作的李女士告诉九派新闻,她2月5日购买电影票时,该电影每天排片大约4场,场场爆满。2月6日,她再次查询,发现上映当天的场次已增加到10场,“如果电影院不加场的话,估计很多想看的(观众)根本买不到票”。

其称,想去看这部电影,一方面是因为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对这个IP有好感。另外,惊人的票房数据、社交平台上的好口碑也吸引了她。

李女士表示,希望这部电影既有经典传承,又有对传统故事的新演绎、新创造,“最重要的是要好看,走出电影院可以回味,还可以很自豪地向别人安利它”。

2月6日,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超越《长津湖》票房,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据封面新闻报道,2月4日,该电影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据悉,《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美国还未上映,美国“豆瓣”IMDB就已经给出了8.1分。

《哪吒2》成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放眼当下的国剧市场,最容易大火且爆款最多的题材是什么?

年代剧敢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

可爆火不代表就质量就高,并且很多剧还非常容易用力过猛,好好的年代剧拍成了“狗血”剧。

毕竟不是所有剧都能做到像《人世间》一样,有年代味、接地气,看得人非常有代入感。

其实要说最近一段时间,好剧也不是没有,就比如闫妮、蒋欣主演的《小巷人家》,剧中的亲情、姐妹情、邻里关系都叫人印象深刻。

连带着年代剧这一题材又跟着爆火了,可没想到的是,不是所有年代剧都能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这不,就在这两天,央视又推出了一部38集年代大剧——《六姊妹》

由多位知名老戏骨领衔主演,并且还在央视的黄金档开播,是当下呼声最高、观众期待值最高的一部剧了。

本以为会是一部超越《人世间》的存在,不曾想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们的口碑却直线下降。

年代剧说好的要“接地气”,却变成了“接地府”,剧情、主演角色转场都让人有些不适应。

明明这是一部上星央视的好剧,怎么就被观众们吐槽“接地府”呢?

先看评论——

“很难相信2025年了还有这样的剧”、“宣传糟粕也是一种糟粕”

“一大堆封建元素的大乱炖”、“看了一集,很无聊,丝毫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还是感觉非常诧异的。

哪怕是看了前几集之后也都觉得还好,毕竟几位小演员的演技非常有灵气,再加上奚美娟、刘钧这些老戏骨。

很有年代剧的味道,本以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角色们都长大了,换成了梅婷、陆毅出场。

画风一下子就变了!

难怪观众们会对这部剧有这样的评价,确确实实是说到点子上了。

重男轻女、矛盾不断,演员转换太跳脱

《六姊妹》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看时间线那是妥妥的年代剧,并且主角围绕在“何家”这一大家子。

但从第一集开始,看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剧中“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根深蒂固。

就从这何家的五个姑娘就能看出来一二,就差没给这些女儿们起“招娣”、“来娣”这种名字了。

很多家里都是为了生出一个男孩费尽心思,只要生不出男孩就一直生,直到有男孩出来,可以“传宗接代”才罢休。

“遗憾”的是,剧中的何家就没有生出儿子,虽说父亲何常胜嘴上没有说什么难听话,但话里话外全充满了对男孩的渴望。

剧中有着这样一段情节看得人是又心疼又气愤,都知道那个年代什么东西都少,买东西需要用票。

别说吃好菜了,就连一口肉都是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的,可何家的媳妇刘美心(邬君梅饰)又刚生完孩子,需要补营养。

而大女儿何家丽也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又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就主动拿了肉票去买肉。

可偏偏遇到了何家的“死对头”汤家的媳妇插队,家丽又是一个小孩子超不过大人。

到了自己的时候就只剩下一个猪尾巴,但为了给妈妈补身体还是硬着头皮买了回来。

事后还听见爸爸何常胜跟别人抱怨:“关键时刻这丫头就是不如小子。”

听听这重男轻女的话,一家子大人让一个小孩子去顶事也就算了,还说这种没依据、没良心的话。

这让小家丽听了非常难过,为了撑起这个家,更为了让父亲“安心”,一个小女孩跑去把自己的辫子剪成了男孩子的模样。

小小年纪剪了头发不说,还告诉爸爸说以后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男孩,虽说这点父亲刘常胜也很心疼。

甚至把自己无心说出的话也给忘记了,但对于小孩子来说那就是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段情节也看得人非常不舒服,一直在强调“好女不输男”,却还一直在生,虽说在那个年代很正常。

但放到今天看实在叫人有些不适,更别说演员转变的还这么快了。

“年轻时候的戏份就应该找年轻演员来演啊!”

一般来说,剧中基本上是三个时期,这对于年代剧来说都是非常正常的,像《小巷人家》就是一个演员有好几个时期。

这部《六姊妹》也不例外,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青年时期都很正常,甚至青年时期的沈月与后面的梅婷还非常像。

当时所有人都在夸这两个选角太贴切了,可没想到这两个角色衔接的太快了,沈月和梅婷都演的是青年时期。

拜托,梅婷这个年纪就算演技再好,保养的再好也演不了青年时期啊!

观众们看了也是直呼这换人换的实在是有些过于着急了。

“应该让沈月接着演结婚那段,到后面梅婷再接上。”

更别说梅婷在剧中看起来就跟妈妈邬君梅是一个年龄段的,查了资料才知两人现实也就差了10岁,可来到剧中两人竟然演起了母女。

这还没完,因为梅婷演的是大姐,而剩下的妹妹们选角都还很正常,最起码看着是一个年龄段的。

还有剧中梅婷在多个情节中都藏不住年龄感,眼角的皱纹、嘴角的法令纹还有皮肤光泽程度都很明显,偏偏演的还是一个即将结婚的大姑娘。

这实在是叫人难以信服!

可等到姐妹们站到一起就更“违和”了,怎么看也不像是姐妹,不说是像妈妈也像是姑姑。

所以说,这也是这部剧为什么会被观众们吐槽,倒不是说选角失败,而是过于着急出场,角色衔接不连贯。

不过,好在梅婷与陆毅两人的演技好,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不得不说,年代剧的魅力还是非常大的。

你们觉得呢?

参考资料:电视剧六姊妹官方账号于2025年2月5日发布预告片;

1月20日起,由郭京飞、王千源、赵今麦主演,改编自陈枰同名小说的爱奇艺新剧《漂白》陷入“抄袭”风波。

前《南方都市报》深度调查记者王猛连发两篇文章声讨《漂白》,直斥该剧“抄袭”了其2012年发表在南方都市报的同名深度调查报道,“把事实全部给搬过去了,甚至连标题都不改一下”。原调查报道梳理的是1998-2004年,以罪犯杨树彬为首的哈尔滨三男一女团伙流窜多地杀人碎尸10人后买通河南和山西等地相关人员,改名改年龄“漂白”身份的全过程,公安部2011年发起“清网行动”成功将四名逃犯缉拿归案。

据王猛自述,该报道当年的“独家性”很强,其他媒体调查得没有这么深,“《漂白》这个标题出自南方都市报原深度部编辑吴倩。虽只有两个字,但非常精辟。”

另一边,《漂白》编剧兼监制、国家一级编剧陈枰20日深夜发文回应称,她受邀创作剧本时走访多地、补充了大量人物细节资料,并称“身份漂白”一词是她采访中听到的,是“警界惯用术语”,也是“公有领域词汇”。

这一说法遭到王猛驳斥,双方21日展开了新一轮“舌战”。

王猛放出了陈枰2022年出版的小说《漂白》和其2012年发表的深度报道行文“高度相似”的多处段落,再指陈枰明目张胆“抄袭”。陈枰21日的回击则值得玩味,她未回应是否看过王猛的深度报道,只愿意讨论此事在法律上是否构成侵权,称王猛提到的所谓“抄袭事实”均属于“公有领域内容或有限表达,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在法律上不构成抄袭事实”。

截至发稿前,爱奇艺剧集《漂白》官方社交账号暂未回应此事。

这一持续发酵的风波,让影视行业著作权纠纷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从去年11月编剧王雨铭和杨涵宣布其起诉网剧《隐秘的角落》出品方未给他们编剧署名一案历经四年终胜诉,到前段时间电影《好东西》因“创意撞车”被碰瓷“抄袭”后另一导演滕丛丛帮忙澄清,编剧和剧方的纠纷一次次冲上热搜。在信息发达的“知识开放”时代,剧本侵犯著作权判定标准、编剧署名权,以及基于采访的调查类报道著作权如何判定引发我们的思考。

陈枰曾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推拿》《北辙南辕》,“并非第一次陷抄袭争议”

王猛在“声讨”文中称,爱奇艺新剧《漂白》1月17日开播后,很多人发消息提醒他,说跟他当年做的报道“特别特别像”,他看了剧情简介和前几集后,认为该剧剧名和剧情都“漂白”了他的深度调查报道,“该案横跨十来年和近十个省份,牵涉人物众多,初稿我写了近6万字,最终成稿1.5万字,耗时一个月”。

王猛称,剧集《漂白》的创作团队事先没有联系他和南方都市报,在宣发材料中,也没有标示原作出处。他20日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表示:“对内容创作来说,尊重是最起码的……媒体本来就已经凋敝了,这种深度调查报道已经没有多少人去做了,好不容易做点东西,这样的心血别人就轻而易举地给剽窃了,连招呼都不打一声,特别地愤慨。”

他还告诉凤凰网科技,1月20日,爱奇艺《漂白》制片人马好向其致电表达了平息风波的愿望,“说这是他们爱奇艺的热播剧,意思是,手下留情,轻拍一下,说我有什么诉求可以跟他们说。”

对此,1月20日深夜,《漂白》编剧兼监制陈枰在社交平台发文回应称,2016年,一名电影制片人邀请其作为编剧创作一部以“杨树彬团伙911杀人碎尸案”为原型的电影剧本,在充分了解整个案情后,她决定将此故事改编为小说。2022年3月,小说《漂白》出版,其后她将小说改编为剧本,2023年底,将剧本著作权转让给制片公司。陈枰未提到她了解案情的过程中是否读过王猛的同名深度报道。

陈枰坚称,“身份漂白”一词是“警界惯用术语”,并强调该词是“公有领域词汇”,她在采访案件主办人员时第一次听到警方用“身份漂白”来形容逃犯洗白身份、逃脱追捕的行为,所以从写小说开始她就将“身份漂白”作为核心创作概念之一,“对所有原型的采访、案头工作我都有留存证据和证明”。

此外,陈枰称,剧集中依靠自救逃脱魔爪的女高中生甄珍(赵今麦 饰)从受害者变成警察的“故事主线”是她原创的,自己更支持双方诉诸法律。

“故事主线”这个词很关键,曾经吃过官司的陈枰知道故事基本内容原创的重要性。

2001年,陈枰编剧、改编自石钟山中篇小说《父亲进城》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孙海英、吕丽萍主演)就曾陷入过“抄袭”争议,被指“97处抄袭邓一光小说《我是太阳》”,该案2004年终审判决《激情燃烧的岁月》未侵权,法院审理查明“二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这是由于两部作品题材相同造成的,这些内容不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或表达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法院终审认定《激情燃烧的岁月》使用了《我是太阳》的部分内容,但认为,判断被控侵权作品是否构成对原有作品改编权的侵犯,应当取决于其是否使用了原作品的基本内容,而本案中涉及的相同或相似内容,不能构成《我是太阳》的基本内容,因而《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构成对《我是太阳》的改编,亦不构成对摄制权的侵犯。

2013年,陈枰担任编剧、改编自毕飞宇获茅盾文学奖作品《推拿》的同名电视剧开播,她同年在未经毕飞宇同意的情况下在西苑出版社出版了改编剧本。2014年9月,法院判定陈枰、西苑出版社侵害了毕飞宇《推拿》一书的改编权,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陈枰、西苑出版社赔偿毕飞宇损失14万元,赔偿人民文学出版社8万元及合理费用5千元。

陈枰编剧作品最近一次陷入抄袭争议是冯小刚导演的《北辕南辙》。2021年8月,知名公众号作者“格十三”发文《想问问冯小刚:“北辙南辕”干的这种事您知道吗?》,称该剧台词和陈枰2021年7月出版的《北辙南辕》小说中的多处文字,与自己早前发布的公众号内容和2019年12月出版的书籍《了不起的中年妇女》内容雷同,涉嫌抄袭。

“格十三”彼时愤慨表示:“也许有人还想说‘字数又不多,大方点呗’。那再给你普及一个知识点:字不在多少,在价值……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大多数时候,一个字背后是成千上万的脑细胞,是彻夜的冥思苦想……要是每一个文字创作者的作品,都可以如此被随意抓取使用,未经许可,不用知会,视我们为空气,那我就想问问,踩在我们肩膀上看风景的‘大编剧’,您不怕脚滑吗……再问问剧方,就算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就算不把我当回事,也不能把那么多观众和粉丝当傻子是吧?这都2021年喽喂!”当时,陈枰以“闭关写作,免打扰”为由拒绝直接回应此事。

2025年了,类似的争议还在上演。

互联网上有关《漂白》“抄袭”还是“巧合”的争论,主要围绕“漂白”这个词是否属于“警界惯用术语”、王猛调查报道中的案情细节是否具有“独家性”展开。

《漂白》第一集中,犯罪团伙在楼上碎尸导致楼下下水道堵了,警察(郭京飞 饰)与眼看东窗事发急忙逃窜的罪犯(王千源 饰)在楼道里擦肩而过,王猛的调查报道《漂白》中记录了类似细节。他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称,这个细节是他2012年专门跑到吉林市采访当年负责此案的刑警大队队长才得知的。

爱奇艺《漂白》剧照

王猛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报道《漂白》原文节选

陈枰则在声明中称,2016年,她为了解案情走访多地,对案件主办人员哈尔滨市公安局副局长许建国和原吉林省刑警大队队长袁韧进行了详尽的采访,暗示很多细节是她采访获得的“一手资料”。

王猛在第二篇讨伐爱奇艺《漂白》制作方的文章中,搬出了陈枰2022年出版的小说《漂白》与自己2012年发表的深度报道《漂白》行文相似的段落,包括“警方材料中没有的‘独家’采访内容”和“连错误也抄走的段落”,称“正是全书精华的第四和第五两部分,大段大段抄袭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也就是圈内所谓的‘洗稿’,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表述甚至一模一样”。

王猛主张的“相似”段落

王猛还称:“陈枰自称曾到哈尔滨采访过办案人员以及杨树彬的弟弟,那么专案组和杨树彬弟弟不知道的细节,她又从哪获知? 为何这么巧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雷同,甚至一些语句完全一样。”

对于陈枰主张“漂白”是“警界惯用术语”一事,王猛更是嗤之以鼻,“2010年代初,社会上曝出诸多冒名顶替上学和工作的新闻,为何全国成千上万家媒体和记者没用‘漂白’作为标题?常用汉字就这些,听起来都是大白话,但如有珠玉在前,并且公开发表,就不能抄袭。”

陈枰同日再次发文回击,继续强调“漂白”属于“公有领域概念”,并非作者独创,并称王猛主张的“几处大致雷同的词语”在数量上占比不到小说《漂白》字数的1%,指责王猛的言论“均属于没有法律知识的臆想,无法律依据”。

影视行业剧本成侵权“重灾区”?

近年来,网络小说和改编剧本涉嫌抄袭的事件多次成为热议话题,对比行文相似度的调色盘举证层出不穷。

此前,作者庄羽起诉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并最终胜诉,2020年底收到了郭敬明迟来15年的道歉;琼瑶2014年起诉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多处剧情抄袭《梅花烙》后胜诉,于正直到2020年底才发文向琼瑶道歉;2024年6月28日,作者祖占发文宣布其起诉作者玖月晞作品《小南风》侵犯其创作的《越过时间拥抱你》著作权一案胜诉,玖月晞同日表示将提起上诉;法院2019年判定作家秦简(真名周静)《锦绣未央》侵犯沈文文小说《身历六帝宠不衰》的著作权……

一些影视大IP也曾陷入“抄袭”风波,电视剧《花千骨》原著《仙侠奇缘之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著、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和《后宫如懿传》都陷入过类似争议。

著作权纠纷中,除了抄袭争议,编剧的署名问题也牵出影视行业的创作生态。

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电视剧单元评委、《县委大院》编剧王小枪去年6月告诉观察者网等媒体,提到编剧话语权好像在开“诉苦大会”,但是行业的现状无法忽视,“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几天很多平台公布了片单,剧集海报上大多看不到编剧名字”,“就是没有想起来,就是忽略了”。

此类纠纷也出现在更广泛的文字行业,有关基于采访的深度调查类报道著作权就引发过热议。

2024年11月4日,《人物》杂志发布声明,称其2020年9月发表的爆款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是作者赖祐萱和编辑张跃历经16个月独立操作的原创报道,并非基于对某个学者的采访。《人物》称,受访谈学者孙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系主任)多次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原作者”“原始研究者”的身份出席讲座、公开活动,在《人物》与其正式沟通后,在其参与的媒体采访、出版物推荐语中,又多次出现“《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是‘基于孙萍的研究结论’‘基于孙萍的田野研究’”等不实观点。

孙萍则发文回应称,她本人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说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是她写的。

1月20日,在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被问及影视圈“不尊重调查类报道版权”的现象,深度报道《漂白》作者王猛称:“只是内地做得很差劲,港台就不一样,陈可辛当年拍的拐卖儿童题材作品《亲爱的》,当时南方都市报等广东媒体都报道过,陈可辛团队拍摄之前跟媒体都联系过,电影的片头还把合作媒体进行了展示,他们的版权与法律意识很强。”

其实,是否侵犯著作权在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不是谁主张谁有理,因“创意撞车”产生的“抄袭乌龙”案例也出现过,还要看法院审理判定;而在法律和职业道德的模糊界限内是否对得起“原创”二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